联系我们
      工作时间
  • 周一至周五:09:00-17:30
  • 周六至周日:10:00-16:00
冀氏家风、家训、家规
2025-09-30 10:34:56 11
  • 收藏

    “家风”又称门风,一般指由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,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,用于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风尚和作风,是给家族后裔树立的价值准则。

    家风是一个家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,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,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。

    家风,如同一个人有气质、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,一个家族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,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。可将家风理解为一个家的风气,是一个家的传统,是一个家的文化。

    1、孝亲祭祖。

    清代介休人冀士超,家贫,鳏居,打柴以奉养继母,母年迈有病,晨昏备极扶持,母或有不怿,士超则讴歌跳戏,以博其欢,及母丧,哀痛至切,涕泪俱尽,继之以血,乡人目为真孝子。

    清代介休北辛武冀以正之女刘冀氏,淑慎性成。母病曾剧割臂疗疾,迨归刘应釐为室,克尽妇道。刘冀氏贤孝夙著,去世后留遗嘱捐赈银一万两之多,全活灾黎不少,实属深明大义,近待所罕有。

    明代青州郑母冀氏第六世冀琮,字廷玺,以贡士起家,做过三河知县,后升为知州。某日忽然心动思母心切,弃官急归;结果,母亲、父亲相继去世,他悲极哀毁,勺水不入,庐墓守孝,朝夕悲号,感动路人。常有万鸟绕树而啼,又有灵芝白兔奇象,众人认为是孝感动天。弘治十三年,孝宗皇帝敕封冀琮为“孝子”。

    冀氏家族,古代各地支脉均建有冀氏祠堂,逢年过节、考取功名、婚丧嫁娶族人都组织到祠堂祭祖;在各地风俗中,有除夕到祖坟祭祖、有大年初一或初二到祖坟祭祖的,北方大多在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(十月初一)组织族人到祖坟地集体祭祖;农村冀氏家族春节的除夕在堂中悬挂神轴,村中族人大年初一至初四陆续去祭拜,初五谢神轴后取下包裹起来保存。

    2、相敬如宾

    成语“相敬如宾”源自冀氏先祖春秋时期的冀缺夫妇。

    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,原文中描述了晋国大夫臼季出使途中经过冀地,见到冀缺在田间耕作,他的妻子恭敬地给他送饭,两人相待如同宾客。这一幕被臼季看在眼里,他认为这种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和敬爱是国家和谐的象征

    臼季向晋文公举荐重用冀缺,晋文公说:“冀缺是我们仇人冀芮的儿子,能重用吗?”臼季回答说:“管仲曾经用箭射齐桓公,是桓公的仇人,但是他重用了管仲,成就了霸业;冀缺能与妻子相敬如宾,品德高尚,一定可以重用”。冀缺被重用之后,果然是难得的人才,文能治国武能安邦,从政多年,历事数君,是晋国历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。

    3、诚实守信。

    明朝政治人物冀元亨,湖南常德人,拜哲学思想家王守仁为师。奸臣张忠欲陷害王守仁,于是捉拿冀元亨,严刑拷打,逼供指认王守仁犯罪。冀元亨为人正直,就算施以炮烙酷刑,也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,最终被关入大牢。冀元亨“尊重师道,诚信做人”,众人肃然起敬,明世宗即位后,冀元亨无罪释放,出狱五天后与世长辞。

    晋商冀家11400年辉煌,靠的就是诚信经营。在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)春季,湖北汉口冀家“鼎顺”米店,门庭如市,大米供不应求,伙计看着买米的人越来越多,就将米店三十余石变质的稻米用水清洗后掺入好米中销售。此事让东家冀之瑜知道后,立即找来大掌柜冀立仁,要求他在当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,由本人出银两请戏班子在汉口的“山陕会馆”唱戏三天,以此作为对大掌柜的处罚。这样既处罚了大掌柜,又教育了冀家商铺的伙计,更赢得了消费者的点赞,从此以后全国各地冀家的商铺再没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。晋商冀家将这一处罚方式称为“罚戏”,列入所有商铺的规章制度中,凡掌柜、伙计违反商规,对商品以次充好销售者一律罚戏。

    4、廉洁自律。

    明代知府冀守谦,河南辉县人。嘉靖1575年,考上进士,初任山东益都县知县,后任真定府知府,亲政爱民,治理太平盛世。奉旨进京途中,急病去世,尸棺运回故里,无金银财宝,只有数箱书籍。当朝文官曹文清著书《祥忠烈》,写冀守谦,两袖清风,一代名知府。

    冀錬,青州郑母人,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任兵部侍郎。在官府任职期间,绝无递名帖拉关系说人情办私事之事,人们称其为“铁面公”,大有宋朝包拯之风。万历十五年(1587)去世,因家庭贫困,子孙变卖家产方得以安葬。他的一生严正自持,不为虚名浮利,不作矫矫之行,而名节闻于海内。

    还有明代冀体、冀述、冀如锡等,自古至今很多冀氏人从政为官,皆以清正廉洁闻名。

    5、乐善好施

    清代晋商冀国定在嘉庆年间(1805)发粟济贫,山东直隶等地难民涌入介休北辛武村接受施粥;道光年间凝聚捐资万金重修贡院并增加座号,还为朝廷捐军饷五千余金。

    6、勤俭惜福。

    冀国定虽为清代晋商巨富,但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,日常饮食粗茶淡饭,穿着简单朴素,做人低调谦虚,其妻马太夫人称其为“惜福之道也”。勤俭惜福不代表吝啬小气,只是要求家人生活不铺张浪费,珍惜当前的幸福来之不易,但待客必须热情丰盛,并毫不吝啬资助贫困百姓。

    7、感恩报德。

    “吃水不忘打井人,致富感恩众乡亲”,介休北辛武晋商冀家,为村里修桥补路是经常的事,为了感恩乡亲,在全国各地的商铺掌柜、伙计大多都是征用冀氏族人和介休乡亲。

    介休民间传说的清代一则故事也彰显了冀家的感恩报德家风,邻村12岁的赵姓小孩提着攒了很久的一篮鸡蛋去冀家出售,进大门跨门槛时不小心摔倒,一篮鸡蛋全部打碎。小孩吓得哇哇哭叫,害怕回家后无法向大人交代,没想到冀家人出来没有责怪,反而如数给了小孩鸡蛋钱。此举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佩。

    清康熙末年,晋商冀州升的生意合作伙伴湖北汉口丁顺因病去世,冀州升便认丁顺母亲为义娘,为她养老送终。

    8、诗书继世。

    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俗话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然而,晋商冀家经商11400年辉煌。其原因除了诚信经营外,重要的一点就是诗书继世。

    清代晋商冀国定,认为创办书院培养人才,是立国之本、立家之根,只有文化才能传承家业。道光四年(1824),在介休北辛武创办“潜研书院”,招收介休区域15岁以下男孩为学生,免收学费,培养人才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马太夫人改名为“潜研书屋”,同治元年(1862)又增设“冀氏女塾”招收介休女童上学。


    “家训”,是一个家族或家庭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导和约束。内容涵盖修身、治家、处世等多方面,是家族成员遵守的成文规范,具有明确的约束性和指导性。


     

    1、黎明即起,勤勉耕读。

    要养成天亮起床的习惯,无论是上班、上学日,还是周末节假日都要按时起床,不睡懒觉。“一天之计在于晨”,切不可把美好的清晨浪费掉。起床后要自己激励自己,去劳动、工作或学习。时间允许的话先锻炼会儿身体,然后早餐、工作或学习,要早睡早起不熬夜;若晚上睡得迟,中午可适当午睡补起来,久而久之,习惯成自然。

    2、色赌莫沾,廉洁奉公。

    俗话说“奸出人命,赌出贼”,嫖娼、赌博都是法律禁止的行为,切不可去沾染,这些行为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,要把时间用在正能量、有意义的行为活动上,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。

    参加工作后,要廉洁自律,清清白白做人;对工作要兢兢业业,在自己的职责范围要忠诚,敢于奉献,敢于担当,认真完成应尽的任务。每到一处的工作要给人留下良好的影响,切不可让领导、同事看不起自己。

    3、孝敬父母,尊师重教。

    为人要孝敬父母,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,“想父母所想,急父母所急”站在父母的角度为父母考虑,才是真正的孝顺。

    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要尊重培养、教育自己的老师,对将来培育子女的老师也要尊重,人一生的主要责任是重视教育下一代,俗话说“养不教父之过”,真正的成功就是培养了优秀的儿女。

    4、和家睦邻,手足同心。

    作为父母要处理好儿女的关系,力求一碗水端平;作为儿子要协调好婆媳关系,夫妻间要相敬如宾、互敬互爱,俗话说得好“家是讲爱的地方,不是争理的场所”,家和万事兴!

    兄弟姐妹,手足情深,要互相理解、互帮互助,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闹、翻脸,要放大格局,求同存异,团结一致。

    5、乐善好施,俭己厚人。

    在社会上要多作善事,多帮助别人,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”,行善是积德啊!“行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。

    对自己要勤俭节约,不铺张浪费,对待朋友要慷慨丰厚,轻财重义。

    6、贫而不谄,富而不骄。

    贫穷时不谄媚,富贵时不傲慢。对待富豪、领导不奉承巴结,不取悦于人,绝不卑微迎合;对待弱者、贫穷百姓不小瞧,不欺负,能帮就帮一把,要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。

    7、求财有道,不义勿取

    追求财富要遵循正道,凭智慧和合法劳动、正当经营获取应得的报酬,不正当的钱财不去占有,比如:通过偷盗、受贿、逃税、欺骗、敲诈、侵占等手段的收入不可取。

    8、忠诚守信,知恩图报。

    做人要真诚、信守诺言。对国家、对组织、对工作单位要忠诚,全心全意,尽心尽力;待人接物要遵守承诺,光明磊落,生意经营要保证质量、履行合同。

    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,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恩情,一定要想方设法去报答。如:回报父母养育之恩、报答朋友帮助之恩、致富后回报社会支持之恩等。


    “家规”是家庭内部的行为规范,由长辈制定并要求后代遵守,内容涵盖道德修养、生活礼仪、责任义务等。是家庭日常具体的行为规则,强调家庭的秩序和规矩,培养家庭成员的品性,确保家庭成员在言行举止上符合家庭和社会的期望。

    家庭成员方面

    1.与长辈说话不得顶撞,更不得谩骂,若长辈确实有错时,可婉转提示,给长辈留有台阶,不可训斥。

    2.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,按辈分称呼,不可白说话。

    3.公公不与儿媳妇开玩笑,大伯子不与弟媳妇开玩笑。

    4.家中有长辈在场时,不躺着说话(除非自己生病卧床),更不能仰面躺着。

    5.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,与长辈谈话交流时不跷二郎腿、不抖腿耸肩。

    6.儿大避母,女大避父;特别在家中穿睡衣、洗澡要男女有别,尤其女士不可敞胸露乳。

    7.饭前不训子,睡前不训妻;有不同意见要心平气和沟通,注重方式方法。

    8.站不倚门,话不高声,说话语气要平声静气。

    9.探视病人尽量早上去,不可下午更不能晚上去看病人。

    就餐宴席方面

    1.与他人同桌吃饭时,不用筷子或勺子在盘内乱翻,要在自己座的一侧盘边轻夹入自己碗中。

    2.吃饭要轻嚼慢咽,不吧唧嘴,喝汤喝水时不发出较大声音,吃东西时尽量不说话。

    3.吃主食时,要左手扶碗,右手用筷子或勺子吃(左撇子相反);不吃饭时,筷子不插入碗中,应整齐平放桌上。

    4.多人餐桌就餐时,等长辈入座后自己尽量在下位入座,要推让所有长辈依次坐上位。

    5.与领导、贵宾、同事一起就餐时,请领导、贵宾或同事年长者入上座,自己主动下坐并帮忙给大家倒酒递饭菜。

    6.上菜后先转桌盘让上位人夹菜,依次转回到自己位再夹菜吃,不可隔空去夹菜(除用非转盘桌外)。

    7.别人赠送的礼品、食品,不可当面说礼品不好或食品不好吃,更不能当着送礼人的面将礼品、食品扔掉;应邀吃饭时,未经主人要求,不可点评饭菜好赖或提建议,好吃就多吃点,不好吃可以少吃甚至不吃,不可说某个菜、食品不好吃。

    社交接待方面

    1.说话不带脏字,不用粗俗语言,交流时不揭人之短,有些事看破不说破。

    2.无论何等客人来访,要起身迎接,不可冷眼相待,要敬茶以示欢迎;有事需离开时,婉转提示,不可经常看手表以示逐客。

    3.到别人家作客时,在室内尽量不乱走动、不窥探他人居室隐私,未经允许不随便动别人东西;相聊一段时间后,若遇其他客人来访,应起身婉转告辞,方便他人与主人聊天办事。

    4.为客人倒茶不可倒的太满,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对住客人;接物品、水果、茶杯要双手去接。

    5.多人聊天时,不要抢话,等别人说完后再表达自己意见;别人对着自己说话,要专心倾听,不可心不在焉或玩耍手机、目中无人。

    6.与别人聊天、办事时,要坐端正,不可斜躺或翘腿、敞腿,特别是女士要庄重、优雅。

    7.打喷嚏时要手捂鼻口侧身向无人处打,尽量不在公共场合或室内掩鼻擤鼻涕,可找到卫生间或室外去处理。

    8.访客时屋里没人不进门,客来访人还在场时不扫地不清理卫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
    上一页:没有了 下一页:冀氏文化研究会应邀参加介休市企业家之家展厅建设座谈会
    
    全部评论(0)